当前位置: 首页 > 中医药 > 中药专业 > 中草药汇编 > 中药大典 > 果实类 > 苍耳子
编号:10280891
苍耳子的研究进展
http://www.100md.com 《中草药》 1999年第8期
     作者:马 萍* 李 红

    单位: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2医院药剂科 北京 100088

    关键词:苍耳;鉴别;炮制;质量标准;临床应用

    中草药990836 摘 要 将近年来有关苍耳子的研究报道归纳为以下几方面:1)涉及显微、薄层、光谱、色谱、电泳分析等鉴别方法;2)炮制及炮制品的质量标准;3)有效成分;4)消炎、镇痛、抗病毒的药理作用;5)临床应用,主要为苍耳散治疗鼻病。并且,作者提出了对苍耳子散剂型进行改造的看法。

    苍耳子是常用中药,始载于《千金.食治》,系菊科植物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Part的成熟带总苞的果实。味辛苦、性温、有毒。有散风热、通鼻窍之功,是中医临床上散热、解疮毒、通鼻窍、痹症的要药。笔者拟对近年来有关苍耳子的研究报道作一概述。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1 鉴别

    苍耳属植物在我国有3种1变种,除苍耳及其变种外,尚有东北苍耳X. mongolium Kitag.和偏基苍耳X.inaequilatium D C.等。据近几年的调查,苍耳子的商品药材以苍耳子为主流,尚掺有不少东北苍耳子,二者同科同属较易混淆,为此有人[1]对苍耳子与东北苍耳子进行了药源调查、生药分析、电泳分析及薄层层析鉴别。研究表明,两种样品的凝胶电泳图谱差异显著,既有同属的特征带,又有各自的鉴别特征带。两种样品的甲醇提取物、乙醚提取物层析结果一致,水浸液提取物层析结果苍耳子比东北苍耳子多一个斑点,且此斑点比其它斑点强。另有报道[2],对苍耳子与东北苍耳子进行了红外光谱鉴别[3],实验结果表明二者红外光谱的轮廓特征非常相似,石油醚提取物的光谱完全吻合,其水提取物光谱峰的数量与峰位也完全一致,所不同的仅是某些峰的相对强度和某些峰谷的分裂深度有差异,这说明苍耳子和东北苍耳子的成分十分相似。有人从性状、显微特征、薄层层析三方面对苍耳子及其伪品偏基苍耳子作了比较鉴别,实验结果表明:苍耳子和偏基苍耳子的果实横切面特征区别不大,但二者果柄横切面与总苞外表皮毛特征有明显的区别;二者水浸出液及醇浸出液的薄层层析呈相同的斑点,但斑点的数目和位置有区别,提示二者的化学成分有差异。还有报道[4]对苍耳子及其混伪品进行了鉴别,结果表明东北苍耳子、刺苍耳子和正品苍耳子三者性状极为相似,但显微、薄层色谱、紫外光谱差异大,说明三者的成分差异较大,不可混用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2 炮制与质量标准

    自古以来苍耳子多以炮制品入药,生品少用。传统的炮制方法有诸多缺点,有人[5]提出了改进的炮制工艺,其方法是先将苍耳子拣去杂质,然后将砂加入锅内炒热并加入少许植物油,温度达180℃~200℃时倒入苍耳子拌炒至深黄色,筛去油砂,稍冷后倒入碾末漏斗内摩擦后筛净即得苍耳子炮制品。此法采用油砂中间传热使药物受热快而均匀;冷却后刺脆易脱落,通过碾末机去刺率达98%以上,炒后加强了药物的硬度,可增加出片率10%,省时、省工,对人皮肤无刺伤,药物颜色鲜艳。有人[6]以苍耳子脂肪油、水浸出物为指标,对炒制法和烘制法进行了比较研究,以探讨苍耳子炮制工艺的合理性。实验结果表明,苍耳子经炒制和烘制后水溶性浸出物的含量显著提高,脂肪油含量较之生品也显著提高,但物理常数变化不大,体积质量和酸值略有降低,由此可见苍耳子加热后有利于水溶性成分的煎出和脂肪油的溶出。但烘制品和炒制品相比较,烘制品中脂肪油含量又有显著的提高,且烘制工艺易于控温,便于操作,节省人力,减少污染,适合大规模生产。苍耳子脂肪油薄层层析结果表明,生品、炒制品、烘制品均显示10个斑点,且位置一致,说明炒制和烘制对脂肪油组分无影响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1995版《中国药典》一部仅对苍耳子的外观性状作了简单描述,而无具体的饮片质量标准。在对苍耳子炮制工艺的研究基础上,有人[7]收集了国内部分地区所用炒苍耳子样品并作了进一步分析,提出了较为合理的饮片质量标准。分析结果表明:各地区炮制的炒苍耳子饮片的含水量一般在5%以下,浸出物和脂肪油的含量则与样品炒制程度有明显关系。一般要掌握适当的炒制温度和时间,浸出物和脂肪油的含量才能较高,炮制不及或太过均造成二者含量降低。为了保证炒苍耳子的内在质量,根据测试数据,作者认为炒苍耳子饮片的水浸出物不得低于8%、脂肪油含量不得低于12%。

    3 有效成分

    苍耳子中除富含脂肪油外,尚含挥发油及其它有效成分。文献记载[8],苍耳子中含脂肪油9.2%,其中亚油酸64.2%,棕榈酸5.32%,含苍耳子苷1.2%。据报道,苍耳子挥发油中有17个化学成分,已按气相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了相对百分含量[10]
, 百拇医药
    4 药理作用

    苍耳子是中医临床上治疗鼻炎的要药,有人[11]根据苍耳子的临床功效和主治,对加味苍耳子丸的消炎、镇痛作用进行了药理学研究,结果表明:加味苍耳子丸具有良好的消炎作用,包括1)可显著减少醋酸所致小鼠腹腔伊文斯蓝渗出量(与对照组比较P<0.05),其抗炎作用与鼻炎丸相近(P>0.05)。2)可显著减少二甲苯所致小鼠耳炎症的肿胀度(P<0.01)。加味苍耳子丸还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,可显著延长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出现时间。近年来曾有人用苍耳子液治疗扁平疣获得较好疗效。有报道[12]采用苍耳子醇提取物研究其抗病毒作用,实验结果表明,苍耳子提取液1∶5稀释时可抑制病毒的生长,1∶10稀释时可抑制100TCID50疱疹病毒;在所用的药物浓度范围内,苍耳子提取液对正常的细胞无影响。还有文献报道[13]用ELISA法研究防风、苍耳子水煎剂对IgE、IgG、IgM的调节作用,结果表明,苍耳子对体液免疫作用不明显(P>0.05),但对细胞免疫却有抑制作用(P<0.01和P>0.05)。苍耳子还有降血糖、抗菌和对呼吸、心血管系统方面的作用[9]
, 百拇医药
    5 临床应用

    苍耳子主治风寒头痛、风湿固痹、四肢挛缩、疮疥瘙痒、鼻渊等,临床上用以治疗鼻渊流涕、腰腿痛、慢性气管炎、荨麻疹、泌尿系统感染和腮腺炎等[8,9,14,15]。苍耳子散出自《济生方》,由苍耳子、白芷、薄荷、辛夷组成,被历代医家认为是治疗鼻病的主要方剂。

    5.1 治疗鼻炎:慢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病、多发病,有人[16]在原苍耳子散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化裁,用苍耳子、辛夷花、白芷、薄荷、川芎、黄芪、龙骨、木通制成加味苍耳子丸,随机将96例慢性鼻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,治疗组口服加味苍耳子丸,每日3次、每次6 g,对照组口服鼻炎丸,每日3 次、每次3 g,每4~7 d复查1 次,1个月为一个疗程。临床观察,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,加味苍耳子丸治疗慢性鼻炎的疗效和鼻炎丸接近而稍优于鼻炎丸。有人[17]用苍耳子、辛夷花、薄荷、白芷、银花、连翘、绵茵陈、桔梗、蔓荆子、石菖蒲、甘草制成加味苍耳子散剂,让31 例慢性鼻炎患者水煎服,每日1 剂,煎两次服用,15 d为1疗程,临床治愈23 例,好转5 例,无效3 例,总有效率90%。一般服药1个疗程能显效,两个疗程能基本治愈。用加味苍耳子散治疗过敏性鼻炎80 例,临床治愈64 例,好转10 例,无效6 例,总有效率92.5%[18]。还有人[19]采用玉屏风散、苍耳子散和补中益气汤化裁组成御风健鼻汤治疗过敏性鼻炎168 例,每日1 剂水煎服,6 剂为1 个疗程,临床痊愈59 例,显效89 例,有效18 例,无效2 例,总有效率99%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5.2 治疗鼻窦炎:用黄芩汤合苍耳子散治疗慢性鼻窦炎,每日1 剂水煎服,10 剂为一个疗程,共3 个疗程,临床观察108 例,总有效率94.4%,一般用药后一个疗程即可明显见效[20]。又有报道[21]用苍耳子合剂与息斯敏合用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,治疗组同时服用苍耳子合剂和息斯敏片或混悬剂,对照组同时服用藿胆丸和息斯敏片或混悬剂,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.0%和63.4%。中医将急性化脓性鼻窦炎归为鼻渊的范畴,有报道[22]用苍耳子合剂治疗急性化脓性鼻窦炎200 例,治疗组100 例患者服用苍耳子合剂,对照组100 例患者选用青霉素、复方新诺明等对症治疗。临床治疗结果表明,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9%和95%(P>0.05),无显著差异。

    6 展望

    综上所述,近年来有关苍耳子的研究报道很多,但多为临床应用,缺乏对苍耳子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。作为常用中药,目前多采用传统剂型丸、散、丹、合剂等,为了更好地发挥苍耳子的药效,需要开发新剂型。苍耳子在治疗鼻病方面有独特的疗效,作者认为将其制成滴鼻剂比较适宜。滴鼻剂是当前国内外新剂型开发的热点之一,属于粘膜给药,无首过效应,就治疗鼻病而言,既有局部治疗作用,又有全身治疗作用,近年来已有将苍耳子散剂制成滴鼻剂的研究报道[23~26],治疗鼻病有效率均在90%以上。因此,利用已有的科研成果,开发苍耳子的滴鼻剂有广阔前景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参考文献

    1 石俊英,等.中国中药杂志,1994,19(5):264

    2 田进国,等.中药材,1997,20(8):393

    3 唐丽香.中药材,1994,17(12):17

    4 魏有良.中药材,1996,19(10):503

    5 刘赞清.中成药,1994,16(12):45

    6 张典瑞,等.中成药,1994,16(11):22

    7 张典瑞,等.中药材,1996,19(10):511

    8 江苏新医学院编.中药大辞典.上册.上海: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1985:1071
, 百拇医药
    9 王浴生主编.中药药理与应用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1981:508

    10 郭亚红.中国中药杂志,1994,19(4):235

    11 阮 岩.甘肃中医学院学报,1996,13(3):36

    12 姜克元.时珍国药研究,1997,8(3):217

    13 左祖英.川北医学院学报,1997,12(3):9

    14 刘寿山主编.中药研究文献摘要.北京:科学出版社,1979:372

    15 李 华等.吉林中医药,1993,3:45

    16 阮 岩,等.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,1997,5(1):33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17 林俊辉,等.中国乡村医生杂志,1996,(5):26

    18 吴恩亭.新中医,1997,29(8):42

    19 刘金霞.等.陕西中医,1997,18(10):447

    20 李景昌,等.河南中医药学刊,1997,12(4):56

    21 方 英.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,1997,7(3):169

    22 朱广沛.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,1995,15(8):504

    23 彭序明.云南中医中药杂志,1997,18(6):19

    24 高士昌.中国校医,1997,11(5):368

    25 徐常本,等.中药材,1996,19(5):263

    26 阎荣军,等.山东中医杂志,1995,14(12):554

    收稿日期:1999-03-16, 百拇医药(马 萍* 李 红)